最近,郭德纲因将传统相声如《扒马褂》《张广泰》《珍珠翡翠白玉汤》等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版权登记。不少人,尤其是郭德纲的前大徒弟闫宗海,纷纷表示强烈反对,指责其此举是“欺世盗名”,认为这不仅不给同行留下创作空间,更破坏了传统相声的传承。而支持郭德纲的人则认为,这是对创新成果的合法保护。
事实上,郭德纲申请版权的并不是传统相声的原版,而是他对这些相声的改编版本版权登记。比如,《张广泰回家》是传统评书《永庆生平》的一部分,经过郭德纲的重新整理与创新,不仅加入了新的笑料包袱,还用独特的表演形式进行了演绎。根据《著作权法》第12条,经过改编、整理的作品可以享有独立的版权,类似的案例不止一次发生。音乐家王洛宾曾因民歌改编的“侵权案”闹得沸沸扬扬,但最终他的版权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反对者主要提出版权登记了两点主要质疑:
1. **文化归属问题**:传统相声是几代艺人的智慧结晶,郭德纲通过改编“独占”版权,很多人认为这割裂了传统与创新的联系版权登记。尤其是刘宝瑞的经典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段子,这些老艺术家并未将其独占,而是将其无私地贡献给同行们。
2. **行业垄断风险**:如果改编门槛过低,少数人就可能垄断传统作品的演绎权,压缩其他演员的创作空间版权登记。毕竟,传统相声的数量有限,若二次创作作品被垄断,后来的演员可能就只能“付费演出”了。
不过,支持者认为改编作品确实需要创作性劳动,版权登记是保护创作成果的必要手段版权登记。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才能激发创作者的创新欲望,推动新作品的产生。同时,法律也允许对公有领域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版权登记并不意味着阻止他人使用原版,而是保护创作者的权益,这并不构成垄断。
闫宗海借此机会猛烈抨击“老东家”郭德纲版权登记。作为德云社的前大师兄,闫宗海对《珍珠翡翠白玉汤》等段子的版权登记表示强烈不满,直言:“刘宝瑞的作品怎么突然变成私人财产了?”闫宗海似乎总是借机对郭德纲和德云社提出指责,无论是“薪资问题”还是“社保问题”,他都毫不留情地抨击,表现得像个怨妇。
相声行业的版权问题由来已久版权登记。许多传统段子,如《卖布头》和《八扇屏》,由于年代久远,早已进入公有领域。但是,改编后的新作品却常常陷入侵权争议中。例如,岳云鹏的《五环之歌》曾因未授权使用曲谱而引发诉讼,而同行间“捋叶子”(即盗用包袱)现象也屡见不鲜,法律对此类问题的认定难度也较大。
郭德纲的版权登记尝试,实际上是在这一混乱局面中试图建立规则,然而这项工作并不容易版权登记。有卫视导演直言:“现在选节目先查版权,宁可放弃好段子也不敢冒险。”面对行业的混乱,国家版权局在2025年1月发布了《传统曲艺作品改编指引》,规定“创新内容占比超30%即可申请衍生作品保护”。
然而,过度的版权保护有可能演变成垄断,扼杀传统艺术的活力版权登记。这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卫视导演一样,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成为相声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