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郭德纲因将《扒马褂》《张广泰》《珍珠翡翠白玉汤》等传统相声进行版权登记,掀起了业内外的热烈争议版权登记。部分人士,尤其是郭德纲前大徒弟闫宗海,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一举动涉嫌“欺世盗名”,且不给同行留余地。然而,也有支持者认为,版权登记是合法的,旨在保护创作成果。
郭德纲登记版权的作品其实并非原版传统相声,而是经过他个人改编的版本版权登记。例如,《张广泰回家》源自传统评书《永庆生平》,但经过重新整理并加入了新的包袱和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版本。根据《著作权法》第12条,改编、整理已有作品的新创作是可以享有独立版权的。类似的版权争议也曾发生在音乐界,王洛宾的民歌“侵权案”便最终被法律认定为版权有效。
反对者的主要质疑有两点:
1. 文化归属的争议:传统相声是几代艺人共同创作的结晶,郭德纲通过改编获得版权被认为割裂了传统与创新的联系版权登记。像刘宝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样的经典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但老艺术家们并没有将其私有化,而是无私地与同行分享。
2. 行业垄断的风险:如果改编的门槛过低,少数人可能会垄断对传统作品的演绎权,进而限制其他演员的创作空间版权登记。考虑到传统相声作品的数量有限,若改编后的作品大多由少数人掌控,后来的演员可能只能通过“付费演出”才能获得演出机会。
然而,支持者认为,改编作品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版权登记正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创新成果版权登记。只有有力的法律保障,才能激发更多创作者的创新动力,推动作品的不断发展。此外,法律允许对公有领域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而版权登记并不意味着禁止他人使用原版,只是对创作者的保护,未必会导致垄断。
闫宗海,郭德纲的前“大师兄”,也借此机会炮轰“老东家”版权登记。他指责郭德纲对《珍珠翡翠白玉汤》等经典段子的版权登记行为涉嫌行业垄断,称“刘宝瑞先生的作品怎么突然变成私人财产?”闫宗海的言辞极为激烈,他似乎总是以郭德纲和德云社为攻击对象,放大对方的每一个行为。退社后的闫宗海曾控诉过德云社的薪资和社保问题,言辞间常带有怨气。
实际上,相声行业长期存在版权乱象版权登记。传统段子如《卖布头》《八扇屏》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进入公有领域,但其改编作品经常陷入侵权纠纷。例如,相声艺人未经授权翻唱流行歌曲,如岳云鹏的《五环之歌》曾因曲谱使用而引发诉讼;同行间“捋叶子”(盗用包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而法律对此的认定十分困难。郭德纲的版权登记尝试,实际上是在混乱中试图建立规则,但这一过程面临巨大挑战。
某卫视导演曾直言:“现在选节目先查版权,宁可放弃好段子,也不敢冒险版权登记。”针对行业的乱象,国家版权局在2025年1月发布了《传统曲艺作品改编指引》,明确规定“创新内容占比超30%可申请衍生作品保护”。然而,过度保护也可能引发垄断,进而扼杀传统艺术的流动性,就像该卫视导演所言。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相声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