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相声版权登记,进步还是倒退,给同行留饭吗:版权登记

近期,郭德纲因将《扒马褂》《张广泰》《珍珠翡翠白玉汤》等传统相声进行版权登记,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版权登记。这些争论不仅在相声圈内激烈,甚至波及到了外界。一部分人,以郭德纲的前大徒弟闫宗海为代表,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郭德纲此举是在“偷天换日”,抢占了行业的资源,剥夺了同行的机会。而支持者则认为,版权登记是合法的权益保护,能够为创新作品提供法律保障。

实际上,郭德纲所登记的并非原版传统相声,而是经过他改编的版本版权登记。比如,《张广泰回家》来源于传统评书《永庆生平》,但郭德纲通过重新整理和添加新包袱及表演形式,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风格。根据《著作权法》第12条,改编已有作品的创造性成果可以享有独立版权,这与曾经引发争议的王洛宾民歌侵权案类似,最终王洛宾的版权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反对者的质疑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归属问题版权登记。传统相声是几代艺术家的共同智慧结晶,郭德纲通过改编独占版权,被认为割裂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像刘宝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样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原艺术家并未独占,而是无私地将其分享给同行,这种开放性被认为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第二,行业垄断的风险版权登记。若改编的门槛过低,少数人可能会垄断对传统作品的演绎权,压缩其他演员的创作空间。传统相声本身数量有限,经过二次创作的作品若被集中控制,后来的演员可能只能通过支付版权费用来进行演绎,造成行业的不公平。

然而,支持者则强调,改编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劳动,版权登记是一种必要的法律保护,能够保障创作者的创新成果版权登记。通过法律支撑,创作者能够更大胆地进行创新,推动更高质量的作品产生。同时,法律明确允许对公有领域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登记版权并不意味着禁止他人使用原版作品,而是对创作者进行保护,尚不能算作垄断。

闫宗海则借此机会公开批评郭德纲版权登记。作为德云社的前大师兄,闫宗海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的行为充满不满,尤其是针对《珍珠翡翠白玉汤》等经典段子的版权登记,直言此举涉嫌垄断行业资源。他质疑:“刘宝瑞先生的作品怎么突然变成私人财产了?”退社后的闫宗海,多次抨击德云社的内部管理,如薪资问题、社保问题等,情绪激动,时常把郭德纲及德云社的行为无限放大,仿佛一位不满的前员工作为“怨妇”般持续发声。

相声行业的版权问题由来已久版权登记。传统段子如《卖布头》《八扇屏》等由于年代久远,早已进入公有领域,但一旦经过改编,新的作品常常引发版权争议。例如,岳云鹏演唱《五环之歌》曾因未授权使用曲谱而引发诉讼,同行间“捋叶子”(抄袭包袱)现象也普遍存在,而这类侵权行为的法律认定常常困难重重。

郭德纲的版权登记尝试,实际上是在这个混乱的局面中试图建立规则,尽管过程艰难版权登记。一位卫视导演曾直言:“现在选节目时,首先查版权,宁可放弃一个好段子,也不敢冒险。”为了应对行业混乱,国家版权局在2025年1月发布了《传统曲艺作品改编指引》,明确规定创新内容占比超过30%即可申请衍生作品的版权保护。

然而,过度的版权保护也可能导致垄断,削弱传统艺术的流动性,就像上述提到的卫视导演所言版权登记。如果版权过度集中,可能会束缚相声作品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相声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这些争议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版权登记的争斗,更深层次地反映出相声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版权登记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联系邮箱:83597106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junoip.com/post/271.html